中国AI之争:清华系VS浙大系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6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79

近日,TMT领域有两则新闻引发热议:

首先是马斯克领导的xAI公司发布了Grok 3大模型。该模型凭借20万张GPU集群训练,超越DeepSeek-R1和GPT4o登上竞技场榜单,被马斯克称为"地表最聪明AI"。

尽管因"9.11比9.9大"的回答引发争议,但在马斯克的流量加持下,#全球华人决战AI之巅#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xAI的12名创始成员中有4位华人,包括95后吴宇怀、清华毕业的戴子航、浙大毕业的张国栋和哈佛数学天才杨格。

其次是"杭州六小龙"之一的群核科技启动IPO,有望成为"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"。公司三位80后创始人中,黄晓煌、陈航毕业于浙江大学,朱皓毕业于清华大学。

这一现象引发关注:为何中国AI领域顶尖人才多出自清华和浙大?中国AI竞争是否将演变为"清华系VS浙大系"的格局?

事实上,这一现象早有端倪。2019年《新财富》就提出"清华姚班VS浙大竺院,谁是中国最牛AI创业班"的命题。

2024年国内AI创业公司形成"6+2"头部格局,其中月之暗面、智谱AI、百川智能等多家公司创始人均为清华校友。而DeepSeek带火的"杭州六小龙"中,群核科技、云深处科技等多家企业创始团队都有浙大背景。

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多重原因:

学科积淀方面,清华依托"姚班""智班"等顶级实验室,聚焦AGI底层技术突破;浙大则以竺可桢实验班为核心,强调学科交叉与场景驱动。

地缘优势方面,北京中关村的互联网巨头为清华毕业生提供实战场景,而杭州的数字经济环境则培育了"技术即业务"的思维范式。校友网络方面,清华、浙大都形成了紧密的校友连接网络,产业资本与校友企业之间的互动频繁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现象并非意味着其他高校在AI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劣势。Nature、软科、US News等权威排名显示,北大、上海交大、中科大等高校在AI领域同样实力强劲。中国AI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。当前,清华系与浙大系的AI创业者已在多个领域展开竞争。例如,DeepSeek与月之暗面几乎同步发布新模型,梁文锋与杨植麟的研究方向也出现交叉。这种竞争实际上推动了中国AI产业的整体发展。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AI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人才。数据显示,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AI人才最大产出国,培养了全球近一半的顶尖AI研究人员。但在人才留存方面,中国仍需加强吸引力,让更多AI人才愿意在国内发展。因此,中国AI竞争不应局限于"清华系VS浙大系"的二元对立,而应着眼于"清华系+浙大系"的协同发展,共同支撑中国AI人才储备,推动AI产业进步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中国需要构建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,让AI人才既能"引进来",也能"留得住",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。

#质感创作人#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